采用糖化酶和酵母菌,对粗粉碎、微粉碎两种不同粒径的甘薯进行生料发酵,探讨微粉碎甘薯生料发酵的可行性;并通过正交试验,调查中温α-淀粉酶、糖化酶和酒精酶三种酶用量对微粉碎甘薯生料发酵影响的显著性.试验结果表明,微粉碎甘薯生料发酵的速率和酒精度均显著高于粗粉碎甘薯;初始pH在5.0~5.5的范围内,发酵效果最好;酒精酶对微粉碎甘薯生料发酵具有显著性影响,在中温α-淀粉酶10 u/g、糖化酶500 u/g和酒精酶0.2%的条件下生料发酵,最高酒精度为10.7%,其原料淀粉的转化率达到82.5%.由此可见,通过微粉碎,可实现甘薯的生料发酵.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direct ethanol fermentation of micronized raw sweet
表示这个事情看得我各种蛋疼啊...不是说什么孤证是没有意义的吗?只观测到一次洗番薯的事情..就得出一大堆的推理这很不严谨啊!
于是我来发帖求求果壳网的大神来说说自己的看法
一百只猴子效应临界量是什么
在一九五0年代初期,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的一群科学家,在研究日本九州岛宫崎县幸岛上的猴子,他们给猴子一种从来没吃过的番薯。
起初那群猴子一直在观望该不该吃那些沾满泥巴的番薯。
后来终于有一只猴子,把番薯带到海边洗干净之后吃了。
其它的猴子看